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公益大讲堂】AI时代,艺术为何不可替代?
首页> 光明视频> 新闻视点 > 正文

【公益大讲堂】AI时代,艺术为何不可替代?

来源:光明网2025-11-24 18:03

  编者按:

  为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精心打造《“伴你成长”公益大讲堂》系列视频节目。该系列广泛邀请各领域名家,围绕科创、音乐、戏曲、体育、劳动等核心素养,制作适宜青少年学习的视频微课堂,旨在拓展青少年知识视野,丰富美育实践,助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在本期节目中,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执行主编周海宏教授发表了对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之间关系的深刻见解。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不免担忧:艺术家会被AI取代吗?艺术创作会走向消亡吗?面对这一普遍疑虑,周海宏教授明确指出,这是一个“伪命题”。

  “人类为什么要创造?因为人要确立自己之所以为人。”周海宏教授的这个根本性质问题,揭示了艺术创作最深层的动力。他以体育和围棋为例:机器早在力量与速度上超越人类,人工智能也已击败顶尖围棋选手,然而这并未消减人类对体育的热爱、对围棋的痴迷。在周海宏看来,这正是因为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得以见证自身潜能的极致发挥,体验作为“人”的独特尊严与价值。

  回顾历史,周海宏指出,每一次工具革命都在替代人类的某些能力,“但机器替代我们的生产和工作能力,并不等于它能替代我们作为人的本质”。他特别强调,艺术创作源自一种“生命的冲动”,是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体现。这种内在驱动力,不会因外部技术的变化而消失。

  “正如有了机器,人类依然需要体育;有了计算机下棋,人类依然要下棋——艺术创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周海宏说。他坚信,即使计算机能够绘画、作曲、表演,人类依然会继续这些创造活动,“因为我们通过这些行为,不断确认着自己是谁,以及可以成为谁”。

  在周海宏看来,人工智能代表着工具层面的进步,而人类对美的追求、对表达的渴望、对自我实现的向往,构成了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精神内核。这种源于生命本身的创作冲动,不仅是艺术发展的永恒动力,更是人类文明持续向前的不竭源泉。
[ 责编:钟蕾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