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疆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新疆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努力构建生态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矿业发展新模式。
在这条转型之路上,全国劳动模范、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阿斯古丽·阿不都吾甫尔,用三十余年的科研坚守,为矿业绿色化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她长期扎根选矿技术研发一线,攻克高砷矿石清洁回收、复杂矿山回水利用等行业难题,推动100余项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展现了新时代新疆矿业女性的巾帼风采。
千淘万漉 戈壁滩上的“天选实验人”
1994年,阿斯古丽从江西理工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进入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矿业技术部,从事有色稀贵金属选矿技术工作。从此,她与矿石结下不解之缘。
多年来,她在新疆辽阔的大地上奔走,在科研领域深耕。从最初的铜镍选矿到黄金选矿,再到固废渣冶炼、烟尘处理,如今她又将工作重心转向绿色提锂研究。32年来,她把绝大多数时间交给了实验室,一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成为常态。
“我大概就是‘天选实验人’吧,性格比较轴,做事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阿斯古丽笑着说。在攻关锂辉石焙烧技术期间,我和团队几乎以实验室为家。“配比、温度、浸出条件……任何一个参数微调,结果都可能大不相同。那段时间,我们除了吃饭,几乎都泡在实验室。”
为了获取最佳的工艺设计,项目团队群策群力,从转型原料特性出发,寻找相近产品,借鉴相关行业的解决方法。“实验就是要耐得住性子,实验室灯在22点前从未熄灭过。”阿斯古丽说,团队每个星期都会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她的办公桌上铺满了文献和图纸,就像“作战地图”。
如今,阿斯古丽带领团队研发的“绿色提锂技术”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技术不仅不使用酸,还致力于将废渣“吃干榨尽”,同时实现了碳捕集,使锂回收率提升5%。绿色提锂,正从纸面走向现实。
三十年来,阿斯古丽先后主导、负责百余项科研专题,为疆内外的矿山企业急、难、尖端课题做了大量工作,研发成果在众多企业落地开花。她说自己越干越有劲。
薪火相传 科技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阿斯古丽坦言,当前“绿色提锂技术”距离产业化只差“最后一公里”。“我快退休了,我得抓紧冲刺这‘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提锂技术的产业化。”
在她看来,技术突破不仅源于科研韧性,更得益于团队协作与青年力量。目前团队9名成员中,“80后”“90后”已成为主力,专业背景覆盖冶金、环保等多领域。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和新疆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阿斯古丽还每年带教数名研究生,为行业储备青年人才。
“年轻人思维活、敢想敢干,我愿意听他们‘天马行空’。”她笑着说,大家都称呼她“古丽姐”,团队讨论问题时没有“上下级”,谁都可以畅所欲言,“他们的思维更发散,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给我们带来更多冲击和活力!”
回顾三十余年的工作经历,阿斯古丽感慨新疆矿业的深刻变迁。“从前车间里人来人往,如今多是智能控制、无人值守,工作环境更安全、绿色、高效,工作理念更注重提前规划、可持续发展。”阿斯古丽说,绿色矿山、循环利用等理念,正逐渐嵌入新疆矿业发展的基因。
今年,她在阅兵观礼现场目睹军事装备,感受着大国重器背后科技创新的力量,深受触动:“虽然我已临近退休,但我希望能为国家创新发展散发余热,为培养优秀矿业人才贡献力量。”
在维吾尔语中,“古丽”意为花朵。在阿斯古丽看来,她和团队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如同戈壁滩上顽强生长的玫瑰,无惧风沙,坚韧绽放。如今,一批批青年技术骨干逐渐成长,一个个绿色矿山项目扎实推进,阿斯古丽依然奔走于实验室、车间和讲堂之间,在技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全力奔跑。
(记者 邱晓琴 剪辑 张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