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CCTV财经频道王牌栏目《经济半小时》以“守护舌尖新鲜的物流接力赛”为主题,深入探访首衡集团高碑店市场,用镜头记录下这座京津冀“菜篮子”枢纽的繁忙与活力。
报道从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数字化供需匹配、全产业链赋能三个维度,全面展现首衡集团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强劲发展态势,印证首衡市场已成为推动全国农产品高效流通、助力乡村振兴与民生保障的核心力量。
冷链筑基:破解流通痛点,筑牢“新鲜防线”
作为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首衡高碑店市场每日承载着超过5万吨水果蔬菜的交易流转,其中近70%直供北京、天津两大都市圈,是保障区域民生的“主动脉”。《经济半小时》镜头中,来自云南的蜜桔、新疆的吊干杏、张北的娃娃菜等全国多地的时令果蔬,通过全程冷链直达市场,冷藏车门开启时涌出的冷气与凝结的水蒸气,成为首衡“新鲜保障”的直观注脚。
“以前用敞篷车运输,天热怕烂、天凉怕干,损耗大还常断货;现在有了冷链,保鲜期延长,销量比2020年翻了好几倍!”市场内水果商户郭立秋的感慨,道出了首衡冷链体系带来的变革。据报道,相比普通货车,冷链运输成本虽高出15%,但农产品损耗率直降30%,完全抵消成本的同时,让郭立秋的年销量从最初几千吨跃升至3万吨,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同样受益的还有蔬菜商户潘正霞,其所在的智能保鲜冷库每日费用核算到每斤蔬菜仅4分钱,却能让云南油麦菜等精品蔬菜保鲜期从3-4天延长至10天,不仅减少损耗,更让蔬菜卖出好价钱,如今她的客户覆盖黑龙江、内蒙至京津冀,日发货量达30吨,品种增多的同时,销量也翻了十几倍。
截至目前,首衡高碑店市场已建成320万立方米现代化冷库集群,通过近千条冷链物流专线链接全国各大主产区与主销区,形成覆盖全国的骨干冷链网络。2024年,市场中转果蔬量达1910万吨、冻品近300万吨,每日完成上万吨农产品的集运配送,彻底打破地域与季节限制,让全国优质农产品高效触达消费者。
数字赋能:首衡集配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重构采购新体验
面对上万吨农产品、成百上千品种的精准调度难题,首衡集团以数字化工具破解行业痛点。央视《经济半小时》重点报道了2023年上线的“首衡集配”微信小程序,这一 平台让农产品采购从“线下跑市场”升级为“线上一键下单”,实现供需两端的高效匹配。
首衡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小程序的操作流程:商户与居民注册后,可直接选择就近“城市仓”、浏览产品规格、查看产地视频,一键完成下单结算;订单信息实时直达园区商户,冷库工人按单出库装车,并通过工作群上传装货照片确认,全程透明可追溯。河北保定市高碑店的水果店主孟素娟对此深有体会:“以前进货要在市场跑一上午,现在边看店边选货,平台还能看价格走势,西瓜涨价就多囤、葡萄上市就少压货,省心又高效。”
在数字化赋能下,首衡集配平台规模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注册客户与有效客户群体实现显著增长,每日发车数量与日均发货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今年年初,单日集配量更是创下新高,突破3500吨。实践证明,数字化已成为推动首衡提升流通效率的核心引擎。
产业辐射:链接农户与消费者,赋能全链条发展
首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自身规模的扩张,更在于对全产业链的深度赋能。《经济半小时》指出,首衡高碑店市场已形成“上游带动种植、下游服务消费”的良性生态:在产业链上游,市场带动全国近2000个县的310多万农户融入市场,引导农户按市场需求开展标准化种植,让农产品“种得好”更“卖得好”;在产业链下游,冷链物流网络已覆盖北方13个省、市、自治区,服务4亿多消费群体,尤其让京津冀消费者的餐桌更加丰富多元。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全国冷链物流节点布局,加速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用现代化的智慧冷链打破区域壁垒。”首衡集团总裁魏树俭在报道中表示。这一规划不仅彰显了首衡推动农产品流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更体现了企业助力农民增收、保障民生供应的社会责任。
从央视镜头下的繁忙交易场景,到冷链与数字双轮驱动的创新实践,首衡集团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此次《经济半小时》的深度报道,不仅是对首衡发展成果的权威认可,更印证了首衡已成为全国农产品高效流通的标杆企业,未来将持续以创新之力,为乡村振兴、民生保障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