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座承载千年文明记忆的博物馆正以数字技术为笔,书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近年来,楚雄州博物馆以“数字赋能文物,让文物活起来”为目标,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出集互动体验、智慧展示、云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博新标杆,为中小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鲜活范例。
科技破界:沉浸式体验激活文化生命力
走进楚雄州博物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魔墙”——这面全高清触控大屏支持多用户同时操作,游客可点击查询展品信息、3D影像互动、知识问答,甚至为喜爱的文物点赞。这一创新设计打破了传统展陈的单向传播模式,让观众成为文化叙事的主动参与者。
在裸眼3D技术加持下,绿孔雀振翅欲飞、霸王龙栩栩如生,4件精品文物的细节跃然眼前。数字厅则以环幕投影与地面投影联动,构建起“沉浸式空间”,将楚雄“世界恐龙之乡”“中国绿孔雀之乡”等世界级文化名片的内涵以动态光影呈现,让观众在“穿越”中感受文明的厚重。
古生物厅的智慧化展示更显匠心。通过光子透明芯片技术,恐龙化石的基本信息、结构特征及复原形态以三维立体形式投射在展柜中,实物与虚拟影像的交织,赋予恐龙“复活”的视觉奇观。而一枚距今1.9亿年的恐龙胚胎化石,借助显微断层扫描与红外光谱技术,其骨骼轮廓与有机残留物“胶原蛋白”得以清晰呈现,成为全球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有机物保存案例。
数字赋能: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
楚雄州博物馆的数字化探索,不仅停留在技术呈现,更致力于构建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在“小小讲解员”培训班中,青少年通过数字设备学习文物故事,用童声传递历史;“五一”节期间,线上直播带领观众“云游”展厅,恐龙骨架与万家坝铜鼓的高清影像引发网友热议:“像亲临博物馆一样!”
针对“一老一小”群体,博物馆推出“数字适老化”与“数字素养提升”双线行动。老年人可通过智能导览系统一键获取展品语音讲解,而青少年则在压花艺术、投壶竞技等互动活动中,通过数字游戏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31场社教活动吸引5780人参与,线上宣传覆盖超千人次,博物馆的“第二课堂”功能愈发凸显。
楚雄州博物馆成功的数字化实践,是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从“魔墙”的交互到裸眼3D的震撼,从云端直播的传播到智慧导览的便捷,每一步都彰显着“让文物说话”的初心。“数字阳光需照亮每个角落”,楚雄州博物馆正以技术为舟,以文化为帆,在数字浪潮中开辟出一条文化传承的新航道——让古老文明焕发时代光彩,让全民共享数字化发展的温暖红利。 (光明网记者 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