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医声】张海波:不开胸换心瓣!中国介入瓣手术实现“弯道超车”
首页> 光明电视> 新闻视点 > 正文

【光明医声】张海波:不开胸换心瓣!中国介入瓣手术实现“弯道超车”

来源:光明网2023-06-26 14:37

  心脏瓣膜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已成为第三大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在过去,传统外科手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主要手段。然而开胸、体外循环、心脏停跳...这些对于高龄患者来说,存在着较高手术风险。

  2002年,国际上第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成功。这种无需开胸,而是将瓣膜通过导管送入主动脉根部进行瓣膜定位释放,替代原有瓣膜的前沿技术,一时间在心脏病治疗领域炙手可热,同时也标志着瓣膜性心脏病开始进入“介入时代”。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瓣膜病介入之一的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荟聚了全国范围内的结构性心脏病菁英专家,多年来他们在瓣膜病治疗领域深耕不辍,成绩斐然。瓣膜外科中心主任医师张海波便是其中一位,他在国内率先进行经心尖和经股动脉TAVI手术,可以在心脏跳动下,经过微创股动脉或心尖穿刺植入特制压缩主动脉瓣瓣膜进行瓣膜置换手术,在瓣膜修复和微创瓣膜领域出类拔萃。

  “中国的介入瓣手术虽然起步晚,但自己研发的介入瓣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弯道超车。”日前,张海波在做客光明网《光明医声》栏目,谈到国内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技术发展时说道。张海波回忆,在2002年全球首例介入瓣膜手术成功后,2006年他就前往加拿大参观学习。“加拿大那边有全世界最早做经股动脉和做心尖途径的介入瓣膜中心,我当时去看他们这个技术就有预感,将来这个技术一定会发展很快。所以从外国外回来,我就一直跟踪国际上的新技术。”

  在张海波和团队不懈的攻关下,他们完成了国内首个瓣中瓣技术。“生物瓣毁损的患者大部分年龄都比较大,开胸手术对他们来说很难耐受,且并发症很高。国际上,2010年开始尝试用介入瓣的方法来做瓣中瓣,但国内直到2018年还没有人做。”张海波说,由于国际上使用的球囊扩张式的介入瓣中国没有,只有国产的设计的自膨瓣。于是,他和公司的研发团队合作,不断进行测试,终于在2018年底和2019年初顺利完成二尖瓣生物瓣毁损的介入瓣中瓣手术。“国产的这种自膨瓣膜和国外结构不一样,它具有定位键系统,这一点应该说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我们已陆续在十几家大三甲医院进行了推广,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如今,中国在介入瓣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究竟有多强?张海波形象地说道:“其他外科手术,包括外科生物瓣这些领域,大部分医生用的产品,还都是在国际上占主流。但在经导管介入瓣膜领域,我们国内产品的数量,已经远远超于国外,这真的很难得。”

  除了常规主动脉瓣介入置换手术,张海波和团队还做了很多技术的创新,一些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这一串串亮眼成绩背后,是张海波夜以继日的奋斗、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及生生不息的热爱。

  “作为一个心脏外科医生,连续几天加班回不了家或者半夜被打电话叫起来是常态。”张海波说,是热爱让他坚持。“我的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心脏移植开拓者之一、著名胸心外科专家夏求明教授。1992年,由他主刀的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新生的患者存活了18年6个月零26天,创下了亚洲心脏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生存质量最高的典型病例。”张海波说,这对当时还是学生的他来说激励很大,也成了他要一直努力的方向。

  “每当我遇到复杂重症病例,患者通过手术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就会让我充满成就感。”张海波说,所以他现在除了继续攻关新技术,还会坚持向普通大众做科普工作。“新技术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治病方法,但很多老百姓包括我们的医生其实还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去告诉他们原理,把一些国内外复杂的成功的病例告诉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张海波在心脏外科岗位上已苦心耕耘二十余载。张海波说,如果再给他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他还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心脏外科。“说实话,现在的医学还没有达到所有的病都能治疗,所以我们医生需要不断努力和奋斗,提高救治质量,改善康复预后,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

【光明医声】张海波:不开胸换心瓣!中国介入瓣手术实现“弯道超车”

 

出品丨北京健康促进会 光明网

监制丨王昊飞 高赛

制片主任|高珅

策划丨苗亚东 李法 庞聪 杜茜

执行丨庞聪 刘希尧 王培章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