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学习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精神,落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全面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为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成长与创新,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推出“中国煤科品牌故事”系列短视频、微电影,讲述煤科品牌背后的感人故事,回顾青年工作者们为科技与实业报国梦想而奋斗的闪光历程。
曹亮:“煤来灰去” 守护草原优美的曲线
即使是在疫情当下的艰难时刻,中国煤科沈阳设计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们也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他们用实践不断见证着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提起煤灰双向运输技术创新,物料输送专业高级工程师曹亮自豪地说:“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我深知,核心技术优势至关重要。我现在最期待的就是有更多的煤电一体化电厂采用我们的‘煤来灰去’技术。我有信心,这项技术一定会成为助力中国煤电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动力!同时也能还草原以优美的生态环境!”
对于锡林浩特这片草原,曹亮有说不完的故事。
回忆2021年元月,正值锡林浩特市最寒冷的时节。整片锡林郭勒大草原都被厚厚的白雪包裹着,伴随着一股股的白毛风,平时活跃的羊群抱成了一团,与雪地融为一体。这一天的气温低至-40℃,泼出去的水瞬间就结了冰,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辅助设备已启动、电机已启动、头部驱动运转正常、中部驱动运转正常、尾部驱动运转正常、拉紧车行走正常、各转弯段皮带运行正常”,随着对讲机里传来各点岗位工的汇报,一条长度8.64km的极寒地区煤/灰双向曲线带式输送机缓慢启动,逐渐提速,最终达到设计时速,并平稳运行,犹如奔跑在草原上的一匹骏马。这是由中国煤科沈阳设计院EPC建设的露天矿至电厂煤/灰双向运输系统,当日空载、重载联合调试均一次性成功,输送带顺利实现自然转弯,不跑偏、不撒料。
听到每一项“正常”汇报的时刻,再寒冷的天,曹亮的内心也是火热的,这成功的背后有他八年坚守在草原上,风雪无阻,不断创新的印记,有他们团队用蓝色身影穿梭在草原蓝天绿野间的日日夜夜。
早在2018年,曹亮团队就开始了电厂输煤系统设计工作,该项目是将露天矿生产的煤输送至13km外的发电厂,对于一个有着十余年带式输送机设计经验的他来说,这并不是啥难事。但燃烧后的粉煤灰如何更环保地运送,更好的保护草原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实现项目的攻坚难点。
在刺骨寒风中,曹亮在工程一线一蹲就是数月。为了寻找曲线输送在低温运行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他前往新疆自治区准东输煤廊道现场,收集资料,取长补短;为了研究和分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多种复杂工况的输送带张力、位移和加速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他多次采用动力学数学模型计算,减少输送带冲击和振动,保证带式输送机稳定运行;为了获得粉煤灰的成分和状态,他去霍林河坑口电厂输灰系统进行考察、取样,以获得更真实的数据;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该项目七个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及大量的现场实验,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
长距离、水平转弯、空间转弯、头中尾多点驱动、多点受料、多点卸料、翻带装置、防冻液喷洒、n形防雨罩、非金属低噪音托辊、输送带防粘附……,曹亮的解决方案,史无前列地用同一条皮带上带面运煤,同时下带面运灰,不仅替代了汽车运灰,更节省了一套运灰专用输送系统的投资和新建工程的占地问题。“煤来灰去”输送带往返于露天矿与电厂之间,绘画出草原上的美丽曲线。
周啟:用智慧与汗水,铸就戈壁滩上最长输送线
时光再倒回至2014年5月8日,这一天对于周啟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他被正式任命为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式输送机输煤廊道工程的项目总设计师。该线路上跨下穿铁路、公路共5次,错综的高压线塔和地下的煤炭资源是影响线路布设的最大困难。从2014年5月项目启动到2017年12月项目重载调试成功,三年半的时间里,周啟不断攻坚,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戈壁滩气候早晚温差大,太阳出来几乎暴晒到四五十度,周啟几乎用脚步丈量每一个地方,他坚定信念、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身影在戈壁滩上闪耀着流动的光芒。
这个系统输送机全长27km,单机最长达10km。其中一处布置了典型的大“S”型空间转弯。该系统作为全国最长、平面转弯条件最苛刻的系统,开创了沈阳设计院平面转弯带式输送机的先河,也开创了空间转弯带式输送机特殊布置的先河。在谈及项目实施的感想时,周啟说:“在项目的过程中,有痛苦、有迷惘、有喜悦,但现在想起来更多的是成就感。我坚信技术能够引领市场,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建立自信,才能赢得市场竞争力。我们的输送技术必将为祖国各地的‘蓝天计划’做出更大贡献。”
张万山:于高原深沟中,穿梭驰骋的梦想
说起神华准能矸石电厂厂外输煤系统EPC项目,说到凝结了整个设计团队心血的线路设计方案,回想起每个细节,张万山至今仍历历在目。
此项目地处高原,沟谷纵横交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条件极其艰苦,施工异常艰难。管带机沿途需跨越三条铁路、一条国道(G109)、一条高速公路(荣乌G18)。施工中要解决沿途高山险壑、交通影响等造成的构件运输、吊装困难。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张万山和整个团队,不畏险阻,迎难而上,首次将网架结构运用到了管带机栈桥廊道上,解决了管带机沿线特殊地形地貌钢结构无法吊装的难题。
贯穿于高山峻岭中的蓝色管带机,如同一条飞翔的巨龙,穿山越岭、翱翔天际。输煤系统投运后,吨煤运输成本从传统卡车运输成本15元/吨锐减至3.7元/吨,每年可节约资金近4000万元;保证了准能周边区域生产、生活环境的清洁化,也极大缓解入矿道路车辆拥堵带来的安全压力。这一重大的经济效益工程、绿色环保工程将持续迸发潜质,助力中国煤电产业持续高效健康发展。
辛诚:助力“公改铁”,展现绿色物流新作为
时间回到2021年6月26日下午,首列55节车厢,满载3850吨燃煤的货运火车驶向翻车机房,拉开了重载调试的序幕。现场调试人员紧盯每一个重要环节,监视设备运行工况,及时协调处理设备调试中出现的问题,经历30多个小时昼夜奋战,于6月28日凌晨,输煤系统重载调试完成。
作为河北建投遵化2×350MW热电联产工程厂外输煤EPC工程的项目总设计师,刚三十出头的辛诚扛住了各种压力和挑战。开工伊始,项目团队就遇到了难题,详勘中突如其来的安全问题几乎将项目施工陷入停滞。辛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虚心请教相关领域专家,集思广益提出了四套施工方案,并进行了反复充分的论证,确定地下连续墙方案。从初期的场地踏勘、施工图设计乃至后期设备安装、调试,几乎工地现场的每处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
“项目投运后,将电厂燃煤运输方式由公路向铁路转变,实现铁路专用线与企业无缝对接,既节能又保护了环境,有利于推进当地碳达峰、碳中和,可以说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辛诚骄傲地描述着项目成果。
姜卫东:金龙带式传送线 守望黄土高原
沈阳设计院的品牌故事,可以说是一部章回体奋斗史,提及中煤山西华昱能源煤矿与选煤厂之间的带式输送机输煤专线工程,姜卫东充满自豪地说,“在项目投产后的两年间,建设单位接待了不少于150个到该项目现场进行调研、学习的各类考察团组,为国内类似项目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先例。”他当时负责该项目中两部长距离下运越野带式输送机的数据分析工作,其开发的软件功不可没。
该项目线路所经区域,属于黄土高原地貌,冲沟纵横,地质条件复杂。姜卫东克服高原不利条件,不断尝试创新,历时3个月,开发出了用于复杂地形条件下带式输送机数据分析的软件,不仅保障了该项目的实施,还为其它复杂地形条件下带式输送机提供全过程数据模拟分析。
该系统总长度15.5km,下运高差400米,系统采用头、中、尾部三点驱动,协同一致,其中一条皮带在满载稳定运行时,尾部电机处于发电状态,发电回馈电网。这条像金龙一样守望在黄土高原上的带式输送机输煤专线取代汽车运输,是以电代油、节能减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突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