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一观察》第十五期
“傍傍族”:该被鄙视,还是同情?
2010-12-20 08:00 来源:光明网  我有话说
2010-12-20 08:00:01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子川

 

“傍傍族”:该被鄙视,还是同情?

    姚源:感谢各位观众收看今天的《第一观察》节目。我是主持人姚源。

  连冰玉:我是主持人连冰玉。

  

  姚源:冰玉啊,我们的每次的开场白依旧,但话题却必须保证每天不同,有没有觉得压力很大啊?

  连冰玉:今天是我们的第14期节目了,看着我们每期节目的收视率不断攀升,说实话,还是挺欣慰的。

  

  姚源:嗯,我们不阿谀奉承,也不趋炎附势,我们只坚持自己独特的新闻评论立场与观点。我们也期望您在这里能够看到、听到、分享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言论。

  连冰玉:我始终认为,做新闻评论节目一定要有自身鲜明的观点和立场。那种和稀泥、唱赞歌、以及扮清高的文字和画面,在我们这里是看不到的。

  

  姚源:正所谓“不求大同,故无谓;不谋权重,故无畏;不屑阿谀,故无伪。——《第一观察》”

  连冰玉:嗯,这也是我们《第一观察》的栏目定位。不过啊,我们今天要谈的观点,恐怕就很难求得大同。

  

  姚源:没关系,欢迎各位专家拍砖,我们也期待着听到不同的声音。如果我们的节目也像某些大会一样,一个提议获得上千人100%赞成票,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现象。

  连冰玉: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是——“傍傍族”究竟是弱势群体还是巧借虎威?这些生活在灰色地带的人群又究竟该被鄙视还是同情?

  

  姚源:所谓“傍傍族”是最近互联网上衍生出来的新词,结婚要傍大款,理财要傍巴菲特,办事要傍达官显贵,这些一门心思地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的人,被网友们形象地称为“傍傍族”。

  连冰玉:不久前,中国青年报展开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其中11.1%的人表示这样的人“非常多”, 仅有1.6%的人认为自己的身边没有“傍傍族”。受访者中,“80后”占48.6%,“70后”占32.4%。

  

  姚源:调查结果并不奇怪,靠傍上某人发家致富、平步青云的例子太多了,简直是不胜枚举。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着,只不过,今天才被拿出数据被放在桌面上谈而已。

  连冰玉:嗯,“傍傍族”其实只是商业社会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在一些“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是众多所谓“资源有效配置”当中的一种。

  

  姚源:西方有句谚语说:“凡是少的,就把他所有的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句霸道的话,后来被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总结为“马太效应”。 这是商业社会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即财富和其他社会资源向富裕的一方集中,相信这些年来大家对这一原理也都有深刻的体会。

  连冰玉:嗯,女人的美丽,理财者的资金,求人办事者的尊严,对大款、对巴菲特、对权力拥有者而言,又何尝不是资源?又如何能够跳得出“马太效应”的磁场?

  

  姚源:显然,当今是金钱自信的时代。社会对成功的过度追求也在刺激着人们成为“傍傍一族”。有钱了,就会赢得一片赞誉与仰慕。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所谓学识渊博、著述等身、安贫乐道、宁静致远的人并不等于是“成功人士”。

  连冰玉:我还记得,著名作家王朔曾经说过,“什么是成功,不就是一不小心赚了俩钱儿,还碰巧儿就被大伙儿知道了嘛。”这话虽然糙了点儿,可理却不糙。的确,我们衡量社会价值体系的观念已经变了,如果连我们的理念都在“傍大款”,现实中大量存在“傍傍族”,也就不足为奇了。

  姚源:对于参与调查的大量70后、80后的年轻人来说,社会形势的严峻是有目共睹的。在如此窘困的状态下,傍上有权力的人已并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是一种赤裸的现实。

  连冰玉:现实也告诉我们,在官二代富二代们一脚油门扬长而去的身影后,留给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只能是一脸尘土。

  

  姚源:“恨娘非兰玉,恨爹不成刚”,当这种风气在社会上呈蔓延状态时,又让我们情何以堪呢?

  连冰玉:“傍”字的背后,其实体现的其实是边缘人的弱势心理。人都需要社会的认同和肯定,但许多弱势群体想成功却没有资本,想结群却没有归属。正是这种巨大的不安全感,才会让这些人不得不去委身依附他人。

  

  姚源:社会现实告诉我们,那种勤劳就能致富、依靠个人奋斗打拼就能成功的哲学在如今已变得日益艰难。高考成绩再好,也挡不住权势子弟来一招“冒名顶替”;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时个人能力再强,也架不住人家搞“定向招录”和“政策倾斜”;本分经营得再辛苦、资质再好,有时还没有人家靠行贿、裙带关系拿项目来得简单明了。

  连冰玉:如果权力和资本左右着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如果“拼爹游戏”、“权钱交易”、“权力通吃”等潜规则大行其道,又有谁会安于勤劳致富的命数呢?

  

  姚源:从这个角度来说,傍款傍权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傍不行”,可怕的是其他的成功途径被阻塞乃至堵死,这也必然会侵蚀乃至剥夺其他力量的利益分配能力,以至于你不去依附权力和资本就寸步难行,这才是普通人最无奈的、最可怕的宿命。

  连冰玉:说到底,“傍傍族”的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公共资源的匮乏。现在,我国可以说正处于公共产品需求的大扩张阶段,人们由对满足温饱需求已开始转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

  

  姚源:嗯,与这种需求相比,一方面,当前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保障,均不同程度地呈现滞后,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难以让人乐观;另一方面,除了公共产品投入匮乏外,社会底层的上升渠道也严重不畅,阶层流动也愈发的困难。

  连冰玉:在如此情况下,靠个人的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代价也越来越大,但希望却越来越小。

  

  姚源:有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大家却总是羞于启齿,说白了,制度不兜底,我们都会是“傍傍族”。因为,我们都不得不靠求人才能办事,才能办成事。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连冰玉:由此可见,也只有社会增加公共福利,促进社会公平,让所有人尤其是底层民众能够活得有希望,靠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如此,谁还不惜放弃尊严与人格去做“傍傍族”呢。

  

  姚源:没错,有头发,没人愿意当秃子的。本期节目的最后,让我们用郑板桥临终前留给孩子的一句话委以自勉。

  

  姚源: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

   ——郑板桥

  

  连冰玉:好的,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明天我们将和各位一起探讨的话题是“弱势群体,你的梦想在哪里枯萎”。

  

  姚源:好的,第一时间,热点观察。期待您明天的参与。

  连冰玉:再见。

  

关于《第一观察》

     《第一观察》是光明网视频频道全新打造的一档“新闻评论类栏目”。该栏目立足新闻视野、文化视角,从时事政策、公众热点、突发事件等新闻中甄选出最新、最热、最及时的话题,并展开分析评论。

    《第一观察》采取双主持人播报形式,以亲和、轻松、交互为主线,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栏目特色,呈现给观众一档与众不同的新闻评论栏目。

“傍傍族”:该被鄙视,还是同情?

    主持人:姚源 连冰玉

    摄像:刘炼

    导播:张晞

    编辑:姚源 连冰玉 张晞 刘炼 唐斌 王莉 范子川

    美编:陈佳佳

    剪辑:刘炼 张晞

    监制:高赛

    出品单位:光明网 

 
[责任编辑:子川]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