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旧报查询 留言 设为首页
时 政 | 国 内 | 国 际 | 经 济 | 教 育 | 科 技 | 文 化 | 健 康 | 体 育 | 博 客 | 论 坛 | 视 频 | 访 谈 | 手机报 | 文化创意
社 会 | 法 治 | 地 方 | 军 事 | 理 论 | 评 论 | 观 察 | 历 史 | 美 文 | 阅 读 | 图 片 | 书 画 | 专 题 | 手机网 | 培训平台

徐祖哲谈中国早期计算机研究与开发
刘炼 刊发时间:2010-06-03 16:17:50 光明网  [字体: ] 

  

  

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
    光明网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光明讲坛》,我是节目主持人王莉。
    中国计算机有着辉煌的历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计算机就在“两弹一星”和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这些计算机已经逐渐变得无人知晓,那些先辈艰苦卓越的创业历程更是鲜为人知。中国计算机的历史几乎成为了一本只有书皮和书名,没有书页和内容的书。但是历史不乏记录者,今天我们就请到了这样一位记录者,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先生,徐先生您好。

【徐祖哲】
    你好,大家好。

中国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非常经典和辉煌的过程

【主持人】
    徐先生您从2006年就开始组织编写了《目穿长路》这样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片断材料,以及在航天、电信、石油、铁道、电子、城市、农业、工业的计算机应用,记录了北京有线电厂和北京、天津计算机工业的贡献和有关领导、专家和科技人员的经历,内容包含了两百余张照片资料,其中涉及了五百余人的活动。那徐先生,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想到要编写这样一本书呢?

【徐祖哲】
    是这样的。《目穿长路》是我们给主管部门领导和一些专家做的汇报图册,因为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很多人对早期的历史并不清楚,所以我们一方面想更多地来抢救、收集这些历史材料,同时也要把这些材料的片断汇集起来,先向各方面介绍、宣传,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重视。

【主持人】
    在计算机发展历史过程当中,很多人不重视这样一个史料的收集,您是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徐祖哲】
    计算机有一个特点,就是更新换代非常快,所以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不断升级换代上面,大家只看到了现在和未来,根据我们的了解,计算机在美国和欧洲上世纪中叶就开始发展,在中国,虽然我们晚了一步,但是中国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也有一个非常经典和辉煌的过程,有将近一两万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功勋大师和科技人员的贡献。

【主持人】
    您能说说在计算机发展过程当中有哪些重大的事件吗?

【徐祖哲】
    在中国计算机的发展,早期有两步。第一步,从计算机科学开始。第二步,从科学过渡到产业化。这个时间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1952年华罗庚先生提出要搞计算机,并且他亲手组建了第一个计算机组,1953年1月3日在中科院数学所正式开始工作,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主持人】
    那这些计算机平时都是用在什么方面呢?很多人都觉得只用在军事上,都是保密的。

【徐祖哲】
    实际上当时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方面为了国防,大家知道计算机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从更广的视野来看,1954年在《光明日报》、1955年在《人民日报》上各发表了中国介绍计算机的第一篇文章,当时很多科学家就提出计算机和以前任何发明不同,以前的发明是为了减轻或者是替代人的体力劳动,而计算机可以减轻或者替代、减少脑力劳动,这在50年前就认识到了,而且正式写成文章发表。

【主持人】
    那在使用过程当中,最广泛使用的应该是什么呢?

【徐祖哲】
    计算机,可以这么说,早期来说主要是用在科研、教育和军事单位,这大约从上世纪50年代,具体说从1958年开始,我们有了第一台计算机。真正展开应用是在70年代初期,随着当时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出现,我们有了自己的国产计算机,大约生产规模达到2000多台。计算机应用最成熟的是在1965年做的晶体管计算机,最好的一台,一直用到1991年,26年,而且使用了37000小时,为国家军事做了重大的贡献。另外,稍后一点,60年代、70年代的计算机都能够做到将近使用十万小时,或是使用了13、14年,不光是因为设计合理,我们也重视维护,不断升级、不断改造,计算机的使用过程就是不断升级、改造的过程。当然产业化规模做的最好的项目还是我们的激光照排,中国人终于把汉字的使用,由自己来突破了,这是王选先生的贡献。


1234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在下面输入有效的用户名密码。注册会员 注册帮助
用户名 密码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光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在本网上发布的文字、图片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所有作品,凡注明来源为:光明网、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摘报、新京报、书摘、博览群书之一者,其版权均属于光明报业集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相应来源。凡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
2、凡本网注明的来源不在上条声明范围内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或为网友投稿,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 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67078856或010-67078883
最新图片

                 
[国际]德拆除二战遗弹爆炸          

                 
[世博]奥组委主席观世博          

                 
[国际]意大利国庆飞行表演          

                 
[国内]中国发射导航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