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丰碑
许包野
 刊发时间:2010-02-10 15:32:36 光明网  [字体: ] 

 

    许包野,祖籍广东省澄海县,1900年5月生于泰国一个华侨家庭,7岁回到祖国。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德国和奥地利攻读哲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23年2月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期间,他一面钻研马克思主义,一面在中共旅欧支部的领导下参加实际斗争。1926年,许包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任教5年,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许包野受共产国际的派遣,从苏联秘密回国,于1931年底到上海向中共临时中央报告共产国际情况。1932年3月抵达厦门。5月,受中共厦门中心市委的派遣,他先后到安溪、惠安、泉州、莆田等地巡视工作,了解情况,发动群众,健全农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协助整顿游击队,巩固红色根据地。

  1932年10月,党中央任命许包野为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书记。在极为艰险复杂的白区斗争环境中,许包野领导厦门和闽南十几个县党的组织坚持地下革命斗争,恢复和发展了惠安、泉州、漳州等地的党组织。在许包野的领导下,厦门中心市委及各县党组织,领导城市工人建立失业工人委员会,动员工人和闽南农民赤卫队员参加游击队,领导和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委员会、农民协会,开展土地革命,发起援助东北义勇军运动,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逐步开辟了新的工作局面。

  1934年7月,中共江苏省委连遭敌人破坏,党中央调许包野任江苏省委书记,领导恢复和重建江苏省委机关。同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遭敌人破坏,党中央又调许包野任河南省委书记,在处境十分危险的环境中领导河南省委坚持斗争。

  1935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许包野在河南郑州被捕,随即被押解到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在狱中,敌人先是用金钱美女和高官厚禄引诱拉拢他。失败后,敌人又对他施行了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许包野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严守党的机密。1935年在南京英勇就义,时年35岁。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在下面输入有效的用户名密码。注册会员 注册帮助
用户名 密码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光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在本网上发布的文字、图片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所有作品,凡注明来源为:光明网、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摘报、新京报、书摘、博览群书之一者,其版权均属于光明报业集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相应来源。凡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
2、凡本网注明的来源不在上条声明范围内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或为网友投稿,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 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67078856或010-67078883
最新图片

                 
虎口拔牙          

                 
“虎头兰”闹春          

                 
雷死人的各国彪悍情侣          

                 
新娘抢婚纱大比拼